登录/注册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5-02-08发布人:国知运营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1
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国专利调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综合性知识产权部门统计调查制度,旨在跟踪调查、分析研判我国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等发展状况,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规划实施和强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中国专利调查工作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按年度组织实施,形成“国家局统筹、地方局推进”的调查工作体系。调查范围覆盖全国 20多个主要省(区、市),调查对象涉及专利权人1万多个,调查专利问卷近5万份。

 

其中报告中提到:

一、企业专利创造投入持续加大,新兴产业创新活跃

2024 年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专利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更加活跃,小、微型企业更多依赖专利信息公共服务,新兴产业专利创新动力更足。

一是企业发明专利主要由研发产生。2024年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发明专利中通过研发产生的比例为86.6%,较上年提高 1.8个百分点,较 2021 年提高 2.1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保持平稳提升态势。分研发方式看,独立研发的比例为93.0%,合作研发和委托研发的比例分别为 5.8%和 1.2%。

二是企业持续加大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力度。2024年调查显示国内企业通过研发获取的发明专利中,研发经费支出在 50 万~100 万元和 100 万元以上3的发明专利比例分别为 18.2%和 17.8%,分别较上年提升 0.6和0.2个百分点,均为“十四五”时期最高;研发经费支出不足 10 万元的比例为 35.1%,低于上年(38.2%)

三是未来产业发明专利研发动力更足。2024年调查显示,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发明专利中,研发获取比例为90.8%,较企业总体(86.6%)高出 4.2 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在 500 万元以上的比例为 7.0%,是企业总体(4.0%)的1.7倍。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发明专利处于技术萌芽期或成长期的比例为57.9%,较总体水平(53.9%)高出4.0个百分点。

四是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导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调查显示:企业专利权人中,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的比例达41.0%。从合作方式看,根据企业需要开展联合研究的比例最高,为47.6%,较上年(42.9%)提高4.7个百分点,委托高校或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的比例为42.3%,较上年(56.7%)显著下降,表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4领域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比例分别为60.8%和68.1%,分别是总体水平的 1.5 倍和 1.7倍。

五是企业专利创新高度依赖专利信息利用。2024年调查显示83.1%的企业专利权人在专利研发过程中利用了专利信息,微型企业利用比例为77.3%,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微型企业完全依靠公共服务获取专利信息的比例最高,为27.7%,表明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对于小微企业创新活动至关重要,

二、企业专利产业化率继续提升,产业化收益持续提高

2024年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5保持增长态势,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稳步提高,企业对于专利产业化的资金需求进步扩大。

一是企业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高。2024年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较上年(51.3%)提高了2.0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4.9%和63.5%,分别较上年(57.1%和66.0%)下降2.2和2.5个百分点。

二是小微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连续两年回升。2024年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9.5%,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中、小、微型企业分别为61.4%、57.8%和36.7%,分别较上年提高3.5、3.9和2.9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继2022年下降之后,已连续两年提升。

三是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进一步提高。2024年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金额为869.5万元/件,较上年(829.6万元/件)增长4.8%,呈稳步提高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分别为939.1万元/件和1132.7万元/件,分别高于企业平均水平8.0%和30.3%。

四是企业专利产业化的资金需求显著增加。2024年调查显示,认为缺乏资金、设备或场地制约专利产业化的企业比例为44.8%,较上年(24.9%)大幅提高19.9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在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政策需求方面,期望加大以专利产业化为条件的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的企业比例最高,为50.0%。

五是未产业化专利主要用于技术储备。2024年调查显示,未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发明专利中,78.2%用于面向中长期发展的技术储备。此外,未产业化的专利用途还包括用于企业资质认定或项目申报(33.8%)、提升企业声誉(29.2%)、对竞争对手形成抑制封锁(20.7%)、推动商业合同签订(19.8%)、用于职务发明人职称评审或绩效评价(14.8%)以及对抗竞争对手提起的侵权指控(13.7%)等。


附件:《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pdf



返回登录